top of page

EP.4《登山客上登山課》家政課:山上到底吃什麼|1783Studio

Spotify / KKBOX / Apple Podcast / Google Podcast / SoundOn

🔍或在各平台搜尋「1783studio」,通勤的時候聽,聽完剛好可以入睡🤪

上山吃大餐,簡單不簡單?

登山吃什麼?怎麼吃?何時吃?

你是麵包超人、泡麵達人,還是山上小廚神?

一起來窺探山上的廚房吧!


*本堂課會提及「緊急糧與預備糧」、「烹煮用具標配與選配」、「自煮食材推薦(營養均衡、攜帶方便、烹煮時長)」、「行進糧補給」以及「登山小補品」,最後還有三個海外健行的小故事。

製作・節目企劃・初衷

最近因為通勤都在聽 Spotify 學習一些小知識和語言,所以也想透過下班零碎的時間錄音和大家聊聊天。我會盡量每週一集更新,歡迎大家下載後在客運/火車/捷運上聽,陪你度過通勤的時光。也歡迎山友來 IG 相認,如果對後續的兩個採訪計劃《山友說》、《人山人海》有興趣也歡迎來上節目一起聊天、一起爬山。

・企劃 001《登山客上登山課》

一系列關於登山這個學分的資訊分享,透過多元化的主題,以自身的經驗來和大家聊聊天。主題舉凡家政、健康、體育、生活、地理、心理學、歷史、公民等,希望大家聽完也能多多分享自己的想法,互相交流。

已上線節目/

EP.1《登山客上登山課》公民課:當個獨立的好山友

EP.2《登山客上登山課》健康課:保健室帶著走

EP.3《登山客上登山課》體育課:上山前的體能訓練

EP.4《登山客上登山課》家政課:山上到底吃什麼 (NEW!12/18新上線!)


・企劃 002《山友說》(籌備中)

邀請身邊的學者專家、登山前輩、新手山友輔以自身的經驗與之對談,來對一些經驗、實際案例、現況或歷史事件做客觀的解說介紹和主觀的建議與回饋。作品在專業與業餘間擺盪,更能讓大家體會登山這項戶外運動不同的時代與樣貌。


・企劃 003《人山人海》(籌備中)

聚焦在以一段旅程、一條步道或形塑一位山友的過程為主題,針對其做深入的紀實與討論,藉此擴及各地不同樣貌的山人以及不同文化的路線。


EP 4 (00:00:00) 前導

(00:00:18) 問你兩個小問題

(00:00:44) 緊急糧與預備糧

(00:02:12) 真人真事案例分享

(00:03:58) 野外烹煮器具

(00:05:28) 在上山之前要注意

(00:06:04) 小當家開煮囉

(00:07:54) 夾鏈袋大小事

(00:08:38) 生雞蛋與調味粉怎麼帶

(00:09:41) 烹煮順序有差嗎

(00:10:14) 行動糧

(00:11:07) 食物怎麼帶有影響嗎

(00:11:41) 必帶神小物大推尤其冷冷的冬天來了

(00:12:06) 食物打包前檢查的三個小撇步

(00:12:43) 一些海外小故事的分享


👣

大家好我們是1783一起爬山,我是訓銘。

今天的主題是家政課,要來和大家聊聊山上關於準備食物這塊的事情—關於帶什麼、怎麼帶,吃什麼、怎麼煮。


在開始之前想先問有在爬山的大家兩個問題

一、下山之後是不是都把背包裡的食物很完美的吃光一點都不剩了

二、當領隊要求自己帶兩天的午餐,是不是買兩顆麵包就夠了呢

心中都有答案了嗎?首先我想跟大家分享「緊急糧與預備糧」的概念,簡單說的話預備糧就是多準備的食物,三天行程就準備四天份的食物、六天行程就準備八天份食物之類的;比例部分要看行程路況、預報、腳程及經驗等做決定;而緊急糧就是高熱量且可以快速應對突發狀況的,更詳細對於此二者的定義請大家上網搜尋學習。

我常常會告訴身邊的夥伴,下山之後一定要檢查自己的包包還有沒有食物,有的話才是及格,就算只是一根能量棒、一個麵包也好,慢慢習慣知道自己要「多帶多少」不會造成負擔卻又有備無患、或是學會衡量自己在行程中的飲食狀態和控制進食的節奏。

我身邊曾經有一個朋友,在幾年前走一個我第一次聽到的行程,叫「大安、見晴,南二子」時,把一般常見的9天行程壓縮成7天,所以帶了6人份7天的團體食物、2天的團體預備糧,跟所有人都有攜帶個人預備糧及緊急糧。最後他們在第三天迫降、第四天遇到大雪,一共走了13天才全員平安下山。可想而知,這兩個概念在這段歷程中扮演的角色。


怕大家聽到這個議題有點沈重,我把這六個人一生中可能最難忘的13天簡單點出緊急糧與預備糧的重要性。我們就趕快回到比較輕鬆的話題,因為這支隊伍是登山社的隊伍,我非常有興趣對他們做一個專題,包含事前評估、緊急應變、當下處理現況、留守溝通、心態、如果大家也有興趣想多了解,可以在Instagram貼文內提出關於這支隊伍在應對過程中任何好奇想問的問題,不願公開具名也可以私訊問題,踴躍的話我會盡快跟他們敲時間。


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快速先和大家介紹一下在山上炊煮必備的器材。


就像買相機一樣,標配當然就是高山瓦斯罐(注意量,靠炊煮習慣和經驗拿捏攜帶的量,如果要帶,建議帶兩小勝過一大,降低風險)、高山爐頭、鍋具、餐具、齒輪式打火機(或備打火石,比較不建議)、擋風板

那選配的話就很多了,例如刀子、砧板、三角爐架(蜘蛛爐等體積較大較穩就不需要)、濾水器


有了這些東西基本上生米就能煮成熟飯。


炊煮除了準備器具還要注意事前要查詢水源多寡(活水源關注氣候及水量、雨水儲水的就要仰賴近期山友的回報並做好備案,看天池就要看要不要自己背水或濾水煮開)

比較快且方便的一些食物例如乾燥飯,湯粉加上些乾燥蔬菜、乾燥海帶等,或是泡麵加這些乾燥蔬菜。懶一點可以再帶滷蛋、肉乾補充蛋白質。

那如果想吃新鮮一點可要考慮食物的營養成分和人體需求及體積,我個人很愛帶水蓮跟玉米筍(收納在套鍋裡)、或是半顆高麗菜(比起一顆更好打包更穩)。

有些東西可以預先製作和川燙處理,例如馬鈴薯、紅蘿蔔、雞胸肉,我會把他們煮熟後冷凍,放保冷袋當天到登山口都還沒解凍,然後跟著結凍飲用水背到山屋也還沒融完的狀態(因為山上氣溫)只有車程這段比較需要注意。(結凍水第二天還可以試行進水,對於背水行程也很實用)


有時候也可以善用包裝,例如市售有些直麵條會放在夾鏈袋裡面,那個麵煮完夾鏈袋就可以裝一些炊煮擦拭時比較油湯水的衛生紙。

那我也會帶乾淨的一般市售的夾鏈袋,我們最常用7~9號,小的可以分裝麥片奶粉、堅果,大的可以裝垃圾。


也很常聽到關於生蛋怎麼帶?以及調味粉?這兩個我比較少帶,因爲我比較懶,都帶真空包裝的滷蛋或鐵蛋、然後調味粉我比較少加。那分享我自己看過的,蛋除了蛋盒外,有看過登山社的夥伴會把蛋用漏斗打到洗淨乾燥的寶特瓶,加上一層食用油浮在表面多少隔絕一點空氣。調味粉的話一般最常見會帶小罐的義大利香料類去增添食物風味,有些人則是會用1或2號夾鏈袋、或是小的化妝罐或調味罐裝鹽巴米酒這類的調味。


其他還有要注意的就是例如烹煮順序(就跟山下煮飯菜一樣要考慮煮好的東西快變冷,所以每一樣菜需要的時間、以及事前在安排每一天的食物也要考慮清潔問題,例如第一天晚上煮咖哩,後面每一餐都會帶點咖哩香,在山上有限的資源比較不太好完全清乾淨)


講完主食類和炊煮,來分享行走時的行動糧推薦,一口果凍跟鹽糖是我每次的必備,走一走可以吸果凍真的很爽,能量棒或膠我自己是沒有吃過好吃的所以都很不情願的備一個在醫藥包。

那如果你和我一樣想盡量減塑人生,就是少一點包裝的話,也可以買大罐再分裝,例如用夾鏈袋裝堅果、葡萄乾、肉鬆、水果乾這類。

接著說一下攜帶時要注意的部分:巧克力(盡量不要放腰袋或頂蓋避免直射融化)含水水果(香蕉、橘子),有些前輩會建議帶芭樂(沒有果皮的問題,也很補水)


推薦幾個必帶的

黑糖粉、薑茶:冷冷的夜晚取暖超舒服

發泡錠:補充活力好幫手


說了這麼多,最後再給大家三個準備食物要注意的重點

  • 避免過度包裝,考量產生的垃圾量

  • 營養均衡,避免只攝取澱粉

  • 緊急預備糧不能省,如期平安下山必須剩食物才正確


在結束之前和大家分享在海外的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是香港超商麵包事件

我們第一次到香港,縱走麥理浩徑的時候覺得那邊的7-11賣的麵包口味都很酷

什麼哈密瓜麵包啊之類的,就買超多個,結果午餐一吃驚為天人的難吃

後來我們吃的很痛苦,因為那邊的超商麵包太多化學調味了,吃得不太習慣

所以帶上山的食物「先試吃再帶上山」很重要

雖然很多人都說再難吃的東西到山上都會變好吃

但是那個麵包真的沒有變好吃


第二個是日本機場瓦斯事件

去日本走槍岳表銀座是我們第二次海外健行

因為謹慎起見我們買了兩個大的瓦斯

但後來只用了一罐不到一半

我們在山上的時候想說可以放在背包客棧寫一張紙條給其他登山客

結果忘記了

我們到了機場要託運才想到

問了幾場服務台人員之後他叫我們用紙寫「Gas然後貼在袋子外面,放進垃圾桶」

這樣清潔人員會注意

那因為我們還沒去日本第二次,我們不知道我們有沒有被日本機場通緝

下次入境日本就有人說「就是他們在機場垃圾桶放瓦斯罐」

所以建議要先確認好剩餘瓦斯後續的處理方式

第三個是建議大家到海外爬山可以把D0在旅店過夜時飯店放在房間的茶包帶上山

不用白不用啊,在山上多一個在地茶的選擇很棒吧?這段比較是想要講為什麼


因為我之前在澳洲五星級飯店當過Housekeeping的經驗,對飯店業者來說這個茶包是房內必須補充消耗品,Supervisor在教學時都會說盡量要把茶包全部換過新的(食品包裝問題)但後期避免資源浪費都是變成要仔細檢查包裝,所以如果大家在海外登山有需要可以儘管拿,會讓補貨的Housekeeping更直覺地知道要補齊新的。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邊,我們下次見


Spotify / KKBOX / Apple Podcast / Google Podcast / SoundOn

🔍或在各平台搜尋「1783studio」,通勤的時候聽,聽完剛好可以入睡🤪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