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ify / KKBOX / Apple Podcast / Google Podcast / SoundOn
🔍或在各平台搜尋「1783studio」,通勤的時候聽,聽完剛好可以入睡🤪

長程健行選哪條?
*本堂課除了簡介一些常見的長程健行路線,也會分享一些經驗談,關於「西班牙Camino de Santiago」、「香港Maclehose Trail」、「日本上高地附近的登山步道系統」及「尼泊爾Annapurna Circuit Trail」。
製作・節目企劃・初衷
最近因為通勤都在聽 Spotify 學習一些小知識和語言,所以也想透過下班零碎的時間錄音和大家聊聊天。我會盡量每週一集更新,歡迎大家下載後在客運/火車/捷運上聽,陪你度過通勤的時光。也歡迎山友來 IG 相認,如果對後續的兩個採訪計劃《山友說》、《人山人海》有興趣也歡迎來上節目一起聊天、一起爬山。
・企劃 001《登山客上登山課》
一系列關於登山這個學分的資訊分享,透過多元化的主題,以自身的經驗來和大家聊聊天。主題舉凡家政、健康、體育、生活、地理、心理學、歷史、公民等,希望大家聽完也能多多分享自己的想法,互相交流。
已上線節目/
EP.1《登山客上登山課》公民課:當個獨立的好山友
EP.2《登山客上登山課》健康課:保健室帶著走
EP.3《登山客上登山課》體育課:上山前的體能訓練
EP.4《登山客上登山課》家政課:山上到底吃什麼
EP.5《登山客上登山課》地理課:海外長程健行 (NEW!2021.1.3!)
・企劃 002《山友說》(籌備中)
邀請身邊的學者專家、登山前輩、新手山友輔以自身的經驗與之對談,來對一些經驗、實際案例、現況或歷史事件做客觀的解說介紹和主觀的建議與回饋。作品在專業與業餘間擺盪,更能讓大家體會登山這項戶外運動不同的時代與樣貌。
・企劃 003《人山人海》(籌備中)
聚焦在以一段旅程、一條步道或形塑一位山友的過程為主題,針對其做深入的紀實與討論,藉此擴及各地不同樣貌的山人以及不同文化的路線。
👣
大家好我們是1783一起爬山,我是訓銘。今天是地理課,要來和大家聊聊一些常見的長距離步道。因為世界高峰的門檻比較高,除了體力能力的要求、還有裝備甚至季節也有許多限制,口袋也要夠深。那抱歉我們比較不爭氣,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所以就來講講好像各方面聽起來比較平易近人一些的長程健行。
長距離步道或說長程健行、長程縱走,我用更白話一點的說法,其實就是一直走路。走路、休息、吃飯、睡覺、起床,走路、休息、吃飯、睡覺、起床的循環。
大家一定都聽過的幾條就是太平洋屋脊步道PCT、西班牙朝聖之路或法國之路Camino de Santiago、日本四國遍路、尼泊爾安納普納環線ACT、聖母峰基地營EBC、西藏轉山、印加古道等等。
雖然說要分享長距離,但其實我自己最多的經驗也還是只有一個月左右,原本今年此刻是計畫走在紐西蘭的蒂阿拉羅瓦步道Te Araroa,把自己丟到步道裡的經驗拉長到一個季節以上。無奈疫情的關係,我們只能先暫停這個計畫。
長距離健行步道,廣義的定義是50公里以上的步道。但其實距離不是一個太絕對的指標,而這類型的所謂long distance trail基本上步道會穿梭在當地自然保留區或國家公園、或是一些有歷史刻痕的生活便道、古道等,通常來說會有多半的時間走的步道大致是unpaved road surfaced,就是沒有刻意鋪成主要道路的路。例如碎石路gravel road、農村的泥土路dirt road、然後也會有自然山徑或是透過自然工法或手作步道修復的古道便道等,去連接整個區域範圍的自然環境、農村、聚落、城鎮等等。
因為畢竟要分享,我先舉自己走過的經驗。大概快四年前,2017年4月我有到西班牙走Camino de Santiago,朝聖之路中的法國之路,那是我第一次出國,也是一個人出國,現在想起來真的蠻勇敢的,從巴黎一下飛機就各種驅車轉了法國高速列車TGV、當地火車和巴士,再走路到偏遠的南法郊區,接近西班牙的邊界,一個法國西南方的小鎮Saint-jean Pied de Port(聖讓-皮耶德波爾, SJPDP)。
那規模比較完善的長程健行起點通常會有一些資訊站或志工辦公室,像 Saint-jean 這邊就有一個會需要登記國籍姓名、核發朝聖者護照(沿路有一些教堂、Albergue、Cathedral 等等可以集章)、領取沿路補給資訊的細節的地方(像是里程數、住宿點選擇與開放時間等)。相關照片的參考細節我有整理在資訊欄給大家參考,不過因為是2017年,不確定現在的做法還是不是一樣,因為這一兩年疫情爆發之前看這條路線在台灣非常熱絡的討論,也有許多人在2018和2019年走完有分享會,路線資訊相對來說會更新。
長程健行通常沿路會有明顯的識別標誌,像這條路線就是扇貝和黃色箭頭。那插播像台灣前陣子比較多人會看到今年很努力在推的淡蘭古道的標誌就是雙扇蕨,我自己是預計明年四月去走四天三夜的中路東線,有興趣的也不要害羞可以私訊我們一起唷。
那前面有提到我第一次而且一個人出國,想說英文應該可以打遍天下吧?到了才發現西班牙人日常根本沒在說英文,更不用說健行路上比較常經過鄉下或比較多老一輩的在地人。有些人會說當地不會因為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家的健行者而學英文或其他語言嗎?有,但是很局限在打招呼或基本的禮貌性用語,當地溝通上還是以西班牙語為主。而且多半的西方歐美國家的人都會一些基本的西班牙文,他們的母語語系去學習很快就上手,我沿路上就很常聽到他們在溝通過程中去問單字、記單字,或討論歐洲各國語言的共通性等等,過程中發現因為歐洲歷史和地緣上的關係,語言的演化真的蠻有趣的。像我自己就學會打招呼用語、啤酒、紅酒、白酒、一些點心和食物的單字。
長程健行沿路也會遇到許多同方向、反方向、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健行者,有些人會約好一起走一段、或一起採買食材煮飯等等,這些日常都在過程中不經意的出現又消失,又出現。我印象很深刻是我第一天遇到一個丹麥女生Christina跟德國女生Hannah,我跟他們走了兩三天,就是那種沒有特別約好一起出發或抵達的地點,但是路上遇到就會一起走、一起聊天唱歌然後中午喝點小酒,然後又恰巧傍晚在同一個小鎮過夜。後來有一天他們走比較快,我當天也是第一次長路都會有的需要克服的適應日,就落後很多,沒有遇到他們,但那天中午我就遇到一個自己走的西班牙男生,他就問我要不要一起去大城市看看,那天我就和他一起走到Pamplona。和他走了也是兩三天,週日晚上才知道他只是Easter Holiday來走個兩三天,隔天也要回去工作了,當時有點難過因為好像要開始一個人的旅程的時候,就看到Christina和Hannah走進我們的Albergue。所以又跟他們一起認識了一些人、偶爾一起走,大家都有自己的步調、時區,有時候Hannah也會想一個人住,大家都有自己的選擇,沿路就是這樣。所以其實一個人一點都不會感到孤單,因為沿路上會一直有人和你朝同一個地方邁進。我後來回台灣看照片,也發現很多前面幾天拍照背景出現的人,在我後半段的旅程中變成我的partners。
過程中很多很多有趣的故事,這個我會額再外做成一集。我要繼續先分享各國海外步道的差異。
第二個想分享香港的麥理浩徑,像這條路線的標誌就是登山客剪影的圖案、或是綠色三角形聖誕樹(大家可以搜尋「漁農自然護理署」)。這條路線蠻有趣的,因為香港本身面積不大,政府公開資訊東湊西湊就能完整的把整個香港關於健行步道或自然山徑的資訊都統整了。像漁農自然護理署的網站就可以查到整個國家合法的免費紮營點、跟該營地腹地容納數量和水源等。整條路線沿路會經過很多郊野公園、世界地質公園等等,是完全顛覆我對香港城市、摩天大樓印象的路線。
過程中比較有趣的觀察是香港本地人喜歡Fast hiking或trail running,他們都會帶著一個水袋包然後穿低筒越野跑鞋跑山,聊過之後香港人自己也說可能就跟他們城市和文化一直以來的快步調生活很接近,就連週末放鬆的戶外活動都超緊湊、超有效率,他們自己也說:能一天走完就不要花兩天啦!也因為他們頻繁進出野外,加上他們本身自然條件因素(包含國土面積、城市與戶外的距離等)他們沿路的撤退進出點非常多,大眾運輸系統也很完整,沿路在分段端點也有便利的販賣機等等。關於香港麥理浩徑和鳳凰徑的健行完整經驗分享我之後也會再多做一集。
第三個要分享的是我們去年在日本的槍岳表銀座縱走。日本的長路其實很多,像是四國遍路、熊野古道、東北的Michinoku Coastal Trail等等。中房溫泉、上高地這邊定義上會比較偏向登山,路線比較像是台灣的百岳行程,像雪山這樣。日本登山在山上的資源相對很完整,像是山莊內每天會更新鄰近路線的天氣預報、在地登山用的天氣app也都很即時更新,沿路網路也相對穩定。那大家都知道台灣的登山歷史和日本的登山發展有很大的關係。從地理環境像山的樣貌、或山屋的經營模式、山友的習性或登山運動的一些潛規則等等。日本健行不用太擔心補給,沿路的山屋應有盡有,有水、有熱食、有行進糧。日本長程健行有一個很棒的好處是,路線很多、撤退點很多,原因我猜除了歷史脈絡比較久遠外,山屋民營彼此競爭導致,接下來要提到的尼泊爾也是,部分支線就是因為山裡有人想要做生意所以開出來的一條繞路的步道(有些則是偏離主線有一些傳統部落等等)。
最後一個分享的是今年年初的尼泊爾Annapurna Circuit Trek,這條路線的識別標誌是紅色白色橫劃的油漆,代表主線,或是藍色白色的油漆代表支線。沿路上可以在石頭、地上、圍牆等等各種地方看到,基本上除非是支線或是有積雪導致路跡不明顯,不然蠻難迷路的。尼泊爾健行事前的申請作業是沒辦法線上完成的,要親臨市區附近的辦公處,離市區有一小段距離,有點麻煩。而沿路會經過許多檢查哨,檢查哨裡面都是有人的唷(甚至會有一些軍方駐紮)經過時要給他們檢查通行文件和登記(這也是後來疫情爆發,他們要知道山裡還有多少登山客的根據之一)在前置準備尼泊爾健行時,大家在網路上查資料通常會很頭痛,因為他們同一個地區可能會有不同拼寫,然而又有很多地區會是很像的單字。甚至例如你搜尋Tatopani會查到東邊的一個鄉、或是西邊的一個小鎮,或是有時候會和Tadapani搞混等等。可能就有點像桃園大溪和宜蘭大溪,或是。中正路的概念。但是其實在那邊生活久了,就會知道地名字根的意義、各地叫法的差異等等。雖然事前做功課很頭痛,但其實沒有這麼難啦!
因為時間比較有限,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長程健行通常需要注意的事情,例如基本資訊、識別、各國文化差異、特色等等的基本認識。大家如果對哪一個步道我們的經驗有興趣,歡迎在Instagram下方留言,我們再根據大家有興趣的部分開一個專題講述更多關於步道上的資訊或故事分享。

*朝聖者護照:沿路用來搜集「住宿、特色酒吧、國家公園、小教堂、水晶教堂等」的紀念印章。在接近Santiago 的最後 100 km 搜集一定的數量,可以申請證明證書。沿路許多相關對於 Pilgrims 的優惠也需要出示護照。

*於Saint jean. OFFICE 拿的資料,有住宿里程與細節和路線等高線及距離、沿路的大小村莊,由於有翻拍版權問題在此僅提供資料局部作為參考。

*完成朝聖之路的證書,只要走最後 100 KM 並沿路蓋章就可以取得,有些人行走全程會選擇付費加印行走距離,例如我是 800多公里,不過我並沒有特別想證明自己有走完(自己知道就好了哈哈哈反正有照片跟日記),所以就只是取得一張免費的證書做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