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ify / KKBOX / Apple Podcast / Google Podcast / SoundOn
🔍或在各平台搜尋「1783studio」,通勤的時候聽,聽完剛好可以入睡🤪

*這集是Q&A的回饋分享,主要闡述四個議題—「打包、初百、獨攀、生火、LNT」
*Leave No Trace (7 principles): https://lnt.org/why/7-principles/
製作・節目企劃・初衷
最近因為通勤都在聽 Spotify 學習一些小知識和語言,所以也想透過下班零碎的時間錄音和大家聊聊天。我會盡量每週一集更新,歡迎大家下載後在客運/火車/捷運上聽,陪你度過通勤的時光。也歡迎山友來 IG 相認,如果對後續的兩個採訪計劃《山友說》、《人山人海》有興趣也歡迎來上節目一起聊天、一起爬山。
・企劃 001《登山客上登山課》
一系列關於登山這個學分的資訊分享,透過多元化的主題,以自身的經驗來和大家聊聊天。主題舉凡家政、健康、體育、生活、地理、心理學、歷史、公民等,希望大家聽完也能多多分享自己的想法,互相交流。
已上線節目/
EP.1《登山客上登山課》公民課:當個獨立的好山友
EP.2《登山客上登山課》健康課:保健室帶著走
EP.3《登山客上登山課》體育課:上山前的體能訓練
EP.4《登山客上登山課》家政課:山上到底吃什麼
EP.5《登山客上登山課》地理課:海外長程健行
EP.6《登山客上登山課》綜合活動(Q&A):打包、初百、獨攀、生火、LNT (NEW!2021.1.15!)
👣
哈囉大家好,歡迎收聽一起爬山1783 Studio,我是訓銘。前陣子有在Instagram上面發一篇限時動態問大家關於登山有沒有特別想聽的議題或想了解我們的做法等等,其中有看到四個問題蠻有趣的,剛好前幾集都沒有提到。今天就用一些時間來和大家分享。前兩個問題屬於比較觀念的分享,後面兩個議題則是和Leave No Trace比較相關。
第一個問題是:能不能分享打包的方法?
很多剛開始爬山的人都不太知道該怎麼打包,我這邊簡單分享我們的方式,像我自己是重視三個原則
平衡、防水和機動性
平衡就分成上下、左右和前後。大家去買包包或是查資料一定都知道,較重的東西要盡量靠近身體並且接近中間背部的位置。一來是上坡可以比較穩的將重量分攤在背上、二來是比較不會因為重量太遠離身體而被拉著走。
至於從內部排列上來說有兩種打包方式,直的或橫的。直的打包在平衡上更需要技巧,我會建議大家先從橫的打包方式開始。一般來說大家常用的容量區間35到75升的包包,睡袋也多半是用橫的塞進去會剛剛好的寬度,所以橫的往上疊上手比較簡單。把握好原則是重量不要集中在最下方或最上方,那用直的打包方式就要很有技巧去填補空間,也比較難平衡。
重量建議盡量控制在包包可負荷的極限內,不要壓線。如果真的到達包包的極限,可能就要衡量自己在裝備及食物的選擇有沒有其他能替代的,或是換一顆更適合自己需求的包包。
至於左右平衡為什麼重要,因為這樣比較不會在某些時刻突然倒向某一邊。例如過地形、重心轉換等等的時候,很容易平衡會錯亂。
可以的話在打包上我會選擇減少外掛,不管是睡墊、頭盔、登山杖、帳篷或甚至是小配件、帽子等等。一來是在過危險地形或鑽箭竹倒木或圓柏這類容易勾到影響行走甚至發生晃動不穩等危險,二來是走路會一直晃動、外掛的東西打著包包看著或聽著也都不太舒服。
再來是防水。
坊間現在很多輕量化的包包布料都是用防水的、也會盡量減少剪裁和縫線,但是就算這樣內防水還是很必要。以前剛開始爬山我也是用一個大黑垃圾袋裝全部的東西,但在山屋要收東西的時候摩擦到袋子就會超吵!所以後來就有買不同尺寸的卷式母子扣防水袋做內層分類,這樣要拿東西也比較快能找到。
我總是會告訴身邊的朋友,包包裡一定要有一套永遠乾的衣服,這樣遇到濕透的狀況時可以應變。所以內防水真的很重要,而且切記睡袋的防水也超重要。
至於機動性則是一些增減衣物、補充能量等,我還記得剛開始爬山的時候,前輩都會說防水外套、防水雨褲要放在三秒內可以拿出來的地方,所以當時他們有教我把雨褲的一邊稍微拉出來,屆時可以用抽的。現在我則是習慣放在包包的外側置物網袋。
那像是頂蓋、或是有些包包的腰帶都可以放一些緊急應變的鹽糖、能量棒、衛生紙、甚至照明系統的頭燈(當然這個就別忘了要做好防水處理)等等。
有些包包甚至有快取水瓶或登山杖的設計,這就要大家拿起自己的包包慢慢研究那些線啊或是圈圈到底是幹嘛的~D扣附加小配件像是也是很常見、或是可調節彈性繩去收納防水外套、拖鞋、雨褲等等的。大家可以慢慢在登山的過程中知道哪些東西在路上很常被自己拿出來,去學會把東西放在適合的位置或添購附加配件。打包的部分大概分享到這邊。
第二個問題是:沒有百岳經驗可以獨攀玉山主峰嗎?
這就要拆成兩個議題來討論。關於「初百的選擇」和「獨攀」兩件事。初百岳選擇玉山主峰肯定是沒問題的,我有帶過幾個朋友初百上玉山主北、大小霸、奇萊南華,我自己則是雪東。初百岳需要面對的課題除了體能外,比較需要注意的是海拔高度的適應。所以如果能先選擇合歡北這種撤退相對方便的先讓沒經驗的自己或朋友適應高度,甚至前一晚住在2,500m左右的高度過夜,都是個不錯的方法。
至於「獨攀」我個人是非常不建議,甚至是老手或再簡單的行程都不建議。雖然我總說爬山其實只能靠自己,靠自己準備好身心理狀態、靠自己了解行程規劃細節、靠自己的毅力去背去走。但是準備得再好都會有可能面臨到一些無法自己解決的問題。例如今天滑落了、手腳被限制住了,就算你知道怎麼定位、怎麼求救、怎麼發出訊號,但你也很難完全靠自己走出困境。
簡單來說我會希望大家爬山結伴,不要落單。然而團隊中的每個人都又要能夠有能力能獨立地靠自己。
接下來的兩個問題有點難,但都會帶到Leave No Trace (LNT) 無痕山林的部分。當初看到這兩個問題的時候很矛盾,有點開心、也有點害怕和沉重。開心是真的有人意識到這些問題、也希望能聽聽我們的說法;怕就怕在擔心自己沒辦法說得很好,所以如何回答變成一個很沉重的負擔。
希望以下兩個問題是一個雙向的溝通,有任何回饋、想法的想交換都歡迎私訊我們或在 Instagram 下面留言。
第一個是:關於生火的情節、條件跟後續的處理
我自己生火的次數其實不多,希望能秉持無痕山林精神,非必要是盡量不要生火。然而在寒流、雨天、過溪行程等等,生火的好處是能明顯的改善身體溼冷發抖或衣物濕透的狀況。
LNT 雖然是以美國的戶外運動思維去構思和撰寫,但是引進任何一個國家基本上都適用。原文的敘述其實非常完整提及前因和後果。像是如果今天營地有明顯的營火痕跡或是營火台(Existing Fire Rings),就請大家在該區域升火。生火時在同一個地點,可以減少對其他塊區域土壤或植被的侵襲和破壞。如果一定要在一個新的地方升起營火,除了生火前要評估環境(例如是否容易引發大火,是否有做好範圍區隔、鄰近倒木或木材等狀況),離開後也要盡量恢復成原本的樣貌。如同原文中提到的
A true Leave No Trace fire shows no evidence of having been constructed
第二個是如何看待山上人徑越多,可能造成當地的地形、生態改變危機
之前我有策展一系列講座,有邀請到千里步道協會來說手作步道和海外長程步道的一些觀念。其中徐銘謙前輩有提到美國步道在這方面的做法。像是國外的自然步道志工團隊相對來說規模更大、更有組織性和架構去保護步道樣貌,知識和相關資訊也很完善。再加上他們的戶外觀念像是LNT跟我們相比也行之有年。
像是美國的例子,如果是自然環境受到超載的狀況導致地形改變,他們有強大精實的團隊去分析應變做法,然後用手作步道修復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甚至他們的志工培訓是要收費的,而且不便宜。台灣像是千里步道協會也有在做類似的事情,教導人們用最親近自然土地的方式修復或建築步道系統。
那像是對於人多造成生態改變的潛在危機,如果大家對於無痕山林的七個原則從原文多去了解,一個人影響一個人,慢慢推廣下去,一定會有所改善的。最常見的幾個容易影響的例如沒有打包好食物被野生動物搶食、沒有處理好廚餘吸引野生動物掠奪、或甚至是以為主動去餵食野生鳥類小麵包屑是不影響生態等等的,這些錯誤都會累積成該區野生動物習性的改變等等。這部分可以細讀LNT的Principle 3 和 Principle 6。那像是關於地形的改變,則可以細讀 Principle 1 和 Principle 2 ,像是走在步道上、團體人數的控制、怎麼選擇營地等等。
所以回到你的問題,我如何看待這件事情,就是希望大家能多分享正確的觀念、多學習和記住
我們只是地球的客人,不是主人。